每一樣物品背後,隱藏著我們的情感、回憶、恐懼和渴望。當物品堆疊成山,成為生活的阻礙時,或許表面上我們只是「東西多了點」,但深層次上,每一樣物品都可能連結著我們內心深處未被察覺的情緒風暴。
周嘉瑛
現任舊金山慈心焦點治療中心(San Francisco Center for Compassion Focused Therapies, SFCompassion)的所長和臨床心理師。目前的臨床工作聚焦於囤積症和創傷個案的心理治療。她的治療所是全球少數以囤積症為焦點並整合臨床和研究的心理治療所。除了臨床和研究外,周博士也提供囤積症以及慈悲焦點治療的治療師的訓練和督導,她的工作坊除了在美加和台灣以外,也觸及歐洲對這些主題有興趣的治療師。她的團隊極力於囤積症的去污名和衛教,@bettertreatmentforhoarding是這些衛教和相關資源的社群媒體,也是她的治療所裡囤積症專屬的部門。
囤積症,這個在2013年才被正式列為獨立精神科診斷的現象,遠比人們想像的更為複雜。「其實每個人都有多多少少的斷捨離困難,不只是針對物品,可能是對某種概念、想法,或是某段關係的割捨困難。」周嘉瑛老師解釋道,「但當斷捨離困難的程度達到對廣泛性的物品產生心理痛苦,且影響到生活空間的正常使用時,就可能是囤積症的表現。」
▍囤積背後:被掩蓋的心靈訊息
囤積症,這個在2013年才被正式列為獨立精神科診斷的現象,遠比人們想像的更為複雜。「其實每個人都有多多少少的斷捨離困難,不只是針對物品,可能是對某種概念、想法,或是某段關係的割捨困難。」周嘉瑛老師解釋道,「但當斷捨離困難的程度達到對廣泛性的物品產生心理痛苦,且影響到生活空間的正常使用時,就可能是囤積症的表現。」
這種心理痛苦可能是焦慮——「萬一這個東西丟了,我將來需要時怎麼辦?」;可能是恐懼——「如果我丟掉這個旅行紀念品,我會忘記那段美好回憶」;或是對資源的焦慮——「這些東西都還可以用,丟掉太可惜了」。這些看似理性的解釋,實則是為了對抗內心深處無法割捨的情緒。
▍囤積與創傷:生命故事的隱形連結
令人驚訝的是,囤積症與創傷經驗之間存在著強烈的關聯。「這個族群有創傷經驗的比例,比其他臨床族群算是屬一屬二的高。」周老師分享她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進行博士後研究時的發現。
這些創傷並非僅限於嚴重的天災人禍或家暴性侵等「大寫T的創傷」,還包括成長過程中的「小寫t的創傷」——如情感忽視、被輕微貶抑、長期得不到足夠關注等看似微小卻持續存在的傷害。
「很多個案會直接告訴你,『我被我的東西環繞時,會感到更安全』。」她解釋,對於經歷過創傷的人來說,物品堆積成為一種心理堡壘,提供一種主觀上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靈魂的避風港:囤積作為情緒避難所
囤積行為往往是情緒調節機制的一部分。「對這些人來說,看似普通的紙箱或塑膠袋,實際上可能具有重大意義。」周老師解釋,當家人未經允許丟棄這些物品時,當事人會感到被背叛,更加強化他們的不安全感和失控感。
面對囤積症,周老師採用的「慈悲焦點治療」(Compassion Focused Therapy)提供了一條溫和而有效的療癒途徑。這種由英國心理學家Paul Gilbert創立的治療方法,結合了佛學理論、神經心理學、演化心理學和依附理論等多元視角。
「慈悲焦點治療幫助我們理解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認識到我們雖然是理性的人類,但仍保留著動物性的恐懼和反應模式。」老師解釋,「它幫助我們認識到大腦有三種主要模式:威脅模式、驅動模式和舒緩聯結系統,囤積與情緒調節之間有很大關聯。」
▍回歸本心:斷捨離作為靈魂之旅
囤積症的治療不僅僅是一次物理上的空間整理,更是一場靈魂的旅程,幫助當事人回到自己的內在,面對那些被物品遮蔽的情緒和需求。囤積症並非如電視上常見的極端案例那般誇張,它有各種不同程度的表現。「很多囤積症患者其實是很有創意、很有能力的人。有些人的家中大部分空間是功能正常的,可能只有一兩個區域有問題。」
在這個擁擠而快節奏的世界中,斷捨離或許是我們回歸本心的一次機會,讓我們拋開不必要的物質負擔,同時也放下那些長期累積的情緒包袱,重新找到與自己、與世界連結的純粹方式。如同周老師所言,療癒的開始,是在察覺那些微小的不適之時,而非等到痛苦達到無法忽視的程度。在這條回歸自我的道路上,慈悲的光芒將指引我們,照亮那些被物品堆積掩蓋的內心角落。